读知兔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人教程】如何获得积分免费下载读知兔资源?如何发布出售帖赚金币?(新手发帖教程)社区基本操作指南(没混过论坛的新人必看)
查看: 1379|回复: 0
收起左侧

[套装合集] 《大家读史书系》(套装共2册)[蒋廷黻][azw3][无损5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1:01
  • 462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四海五湖身

    Rank: 4

    金币
    14517 枚
    流量点
    406 点
    资金(分)
    0 分钱
    青青子衿 发表于 2021-7-18 02: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推荐
    《极简中国史》 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写的关于中国的一部精彩通史,告诉我们一个外国人眼中不同的中国。
    《中国近代史:1840~1937》(无删节版) :首次完整收录《中国近代史》《琦善与鸦片战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及蒋廷黻多篇重要时论;它不仅是大学历史系的教材,更是了解中国近代史最好的入门书。
    本次将这两本视角独特、时间相互衔接的历史名著组成套装,读者可以一次读个痛快。
    内容简介
    《极简中国史》 :作者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点,将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串连起来呈现在我们眼前。以这些点展开画面,每一个截取面都有独特的角度,从华夏的起源一直写到清王朝的倒台。他把中国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环境当中来写,进行了横向比较,用另外一个角度很客观地去看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外国人眼中不同的中国。
    《中国近代史:1840~1937》(无删节版)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古近代史》,以六万多字的篇幅,简要而深刻地讲述了中华民族“走出中古”的历程。凭着强大的综合能力,蒋廷黻先生摒弃了繁琐的考证和史料堆砌,为读者梳理出了近代中国发展的清晰脉络,论述生动,观点深刻,好读而耐读;第二部分为附录,包括《琦善与鸦片战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及多篇时论,首次完整展现蒋廷黻先生的史学观点和个人见解。
    作者简介
    勒内•格鲁塞: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一生潜心研究东方历史与文化,是法国东方史学的泰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在法国军队服役。1925年,被任命为巴黎吉美博物馆的助理管理员。1933年,成为塞努奇博物馆的馆藏指导及亚洲艺术藏品的负责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格鲁塞发表了他的两部重要著作:《草原帝国》(1939)和《十字军史》(1934-193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维希政府解除了他在博物馆的职务,但他仍秘密坚持研究工作。法国光复后,他先后成为塞努奇博物馆和吉美博物馆的馆长。1946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46年至1949年间,他出版了最后的四部作品,主要围绕着小亚细亚和近东进行撰述。格鲁塞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亚洲史》《亚洲的觉醒》《中国大历史》《中国和她的艺术》《蒙古帝国》《佛陀的足迹》《成吉思汗》和四卷本的《东方文明史》等十几部著作。其中多数都成为世界历史名著。
    蒋廷黻: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曾任中华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大使等。身兼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双重身份,使其既具有历史学家的深邃视野,又具有政治学家对局势的深刻洞见。相比于单纯的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对历史的解读,少了一些书生气,而能深入“历史现场”,对历史事件进行切身而深入的解读,尤为一般史家所不及。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山的人”和“拓荒者”,他引领了后来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大家如费正清、何炳棣、郭廷以等等,无不对之推崇有加。
    目录
    版权信息
    极简中国史
    第1章 中土
    第2章 先民的扩张
    第3章 封建制度与侠士精神
    第4章 先圣前贤
    第5章 火与剑
    第6章 中国的恺撒
    第7章 过渡时期
    第8章 华夏盛世
    第9章 文人的胜利
    第10章 丝绸之路
    第11章 佛教的启示
    第12章 汉代的盛衰
    第13章 三国鼎立
    第14章 大入侵
    第15章 北魏的艺术
    第16章 天子隋炀帝
    第17章 太宗李世民
    第18章 宫廷大戏
    第19章 大时代
    第20章 社会危机
    第21章 宋代与改革的难题
    第22章 皇座上的梦想家:徽宗皇帝
    第23章 生活的优雅
    第24章 中国思想的结晶
    第25章 征服者
    第26章 大汗忽必烈
    第27章 马可·波罗
    第28章 一次民族复辟:明代
    第29章 1644年的大戏
    第30章 大清皇帝
    译后记
    中国近代史:1840~1937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一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二 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三 东西对打
    四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五 不平等条约开始
    六 剿夷派又抬头
    七 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一 旧社会走循环套
    二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三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四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一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二 步步向前进
    三 前进遇着阻碍
    四 士大夫轻举妄动
    五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一 李鸿章引狼入室
    二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三 顽固势力总动员
    四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五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六 军阀割据十五年
    七 贯彻总理的遗教
    附录一 琦善与鸦片战争
    附录二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附录三 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从顺治到咸丰)
    附录四 时论

    前言
      总论
      中华民族到了19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在此以前,华族虽与外族久已有了关系,但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也只不过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夺过去。到了19世纪,这个局势就大不同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到东亚来的英、美、法诸国绝非匈奴、鲜卑、蒙古、倭寇、清人可比。原来人类的发展可分两个世界,一个是东方的亚洲,一个是西方的欧美。两个虽然在19世纪以前曾有过关系,但那种关系是时有时无的,而且是可有可无的。在东方这个世界里,中国是领袖,是老大哥,我们以大哥自居,他国连日本在内,也承认我们的优越地位。到了19世纪,来和我们找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
      嘉庆、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当然不认识那个西方世界,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西洋的文明。不过有几点我们是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丰厚,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秦始皇的废封建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分的,是故论人论地,中国本可大有作为。
      然而到了19世纪,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就好像汽车与人力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做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18世纪中叶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19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到了19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化,而东方的世界则仍滞留于中古,我们是落伍了!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就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就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例子。日本原有土地不过相当中国的一省,原有的文化几乎全是隋、唐以来自中国学去的。近40年以来,日本居然能在国际上做一个头等的国家,就是因为日本接受近代文化很快。
      我们还可以把俄国做个例子。俄国在15世纪、16世纪、17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在17世纪末年,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涅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两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就连斯大林也很推崇他。
      土耳其的命运也足以表示近代文化左右国家富强力量之大。在19世纪初年,土耳其帝国的土地跨欧、亚、非三洲,土耳其人也是英勇善战的。但在19世纪百年之内,别国的科学、机械和民族主义有一日千里的长进,土耳其则只知保守,因此土耳其遂受了欧洲列强的宰割。到了1878年以后,土耳其也有少数青年觉悟了非维新不可,但是他们遇着极大的阻力。第一,土耳其的国王,如中国的清朝一样,并无改革的诚意。第二,因为官场的腐败,创造新事业的经费都被官僚侵吞了、浪费了,国家没有受到新事业的益处,人民增加了许多的苛捐杂税,似乎国家愈改革就愈弱愈穷。关于这一点,土耳其的近代史也很像中国的近代史。第三,社会的守旧势力太大,以致有一个人提倡维新,就有十个人反对。总而言之,土耳其在19世纪末年的维新是三心二意的,不彻底的,无整个计划的,其结果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国家几致于灭亡。土耳其人经过那次大国难以后一致团结起来,拥护民族领袖凯末尔,于是始得复兴。凯末尔一心一意为国家服务,不知有他。他认识了时代的潮流,知道要救国非彻底接受近代的文化不可。他不但提倡科学、工业,甚至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因为土耳其的旧文字太难,儿童费在文字上的时间和脑力太多,能费在实学上的必致减少,现在土耳其立国的基础算打稳了。
      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说的那个样子。这三国接受了近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
      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精彩书摘
      亚洲文明是众多美索不达米亚之类的大冲积平原的产物,这些地方,土壤的天然肥沃激发了人的农业才能。这就是巴比伦在西亚的情形,也是中国的“中原”在东亚的情形。
      这片大平原,从北方的北京到南方的淮河,从西部洛阳的通衢大道到东部山东的崇山峻岭,覆盖范围超过12万5千平方英里,面积比英格兰和爱尔兰还要大。按照希罗多德的说法,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同样,中原也是黄河及其支流的馈赠。“在相对晚近的时期里——我们是在地质学家所赋予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说法——这块平原是一片海湾,大海的波涛冲刷着山西的绝壁悬崖,而今天的山东半岛,当时还是一座岛屿。”从远古时期起,黄河就从更远的西部黄土高原携带着巨大的泥土冲积层滚滚而下,把它们堆积到这一区域,因此创造了一片非常肥沃的冲积土。作为这一泥土沉积物不断积累的结果,大海被阻挡住了,海岸线不断向东延伸;这个过程今天依然在继续。就这样,年复一年,泥浆抬升了黄河的河床,两岸的居民不得不相应地筑高他们的堤坝,结果,这条大河流到下游的时候已经远远高出于平原之上;这是一种荒谬的情境,充满了极度的危险。
      再向西,在中原的那边,绵延着层层叠叠的黄土梯田,覆盖面积超过26万平方公里,那条营养丰富的大河就是从这里发源。这一丘陵起伏的地区,整个都被浩瀚无垠的黄土层所覆盖,它类似于阿尔萨斯黄土,是在过去数千年里被大风所堆积起来的细腻的黏土、沙粒和石灰岩的尘粉,形成了大块的整体,岁月的侵蚀把它们切割成层层梯田。总的来看,这是一块像中原一样肥沃的土地(那时候这里并不缺雨)。这里是黍稷和小麦的王国。最后,还有一些广袤的区域,从北京到开封,再从开封到南京的门户,西北梯田的黄土与中原的冲积泥层在这里悄无声息地融合,组成了整个地区最肥沃的部分。在这一区域,黍稷耕作与水稻耕作结合了起来,前者适合于黄土梯田,后者则更适合于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中华文明就是从这一地区兴起,与农业的发展携手并进,或者毋宁说,是与黍稷耕作以及后来的水稻耕作携手并进。史前时期那不为人知的几百年时间,被用来焚烧、清理西北高原上覆盖着黄土的灌木丛林,被用来排干东北平原腹地的沼泽湿地。《诗经》中的远古歌谣颂扬了这项劳作:“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还有:“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在那些因为指导这种集体劳动而受到颂扬的神性英雄中,有一位是神农,他教会人们刀耕火种、使用锄头;另一位是后稷——“黍稷之王”。还有一项同样重要的劳动,要归功于传说中夏朝的创立者大禹。他通过挖沟排水的工作,从水中开拓土地,“让江河退回大海”,并增加了沟渠与河道的数量。
      正是汉人的祖先们所过的这种农业和定居的生活,把他们与那些一直过着游牧打猎生活的部落区别开来,这些游牧部落,要么生活在陕西和山西北部的大草原上,要么生活在淮河与长江流域的沼泽森林里——他们大概属于同一种族血统。没有理由认为存在种族的差异,更无法想象他们是原始中国人种的移民——有人说他们来自中亚。而且,这些“野蛮”部落,环绕着远古中原的狭小领地,他们注定终有一天也要采用汉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古风时期的末叶开始,他们逐渐放弃了自己的游牧生活,开始从事农业(在长江下游的游牧部落中,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在北部湾也是一样,如果说安南人与他们的芒族同胞有什么不同的话,那是因为他们成了海滨地区稻田的耕种者,而生活在内陆森林中的芒族人却没有尝试去学习关于农业的任何东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著作权保护声明|手机版|读知兔

    GMT+8, 2024-5-16 09:50 , Processed in 0.049139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