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兔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人教程】如何获得积分免费下载读知兔资源?如何发布出售帖赚金币?(新手发帖教程)社区基本操作指南(没混过论坛的新人必看)
查看: 1047|回复: 0
收起左侧

[社科/史哲/国学/军政]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曹伯韩][azw3][无损5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3:35
  • 462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四海五湖身

    Rank: 4

    金币
    14577 枚
    流量点
    406 点
    资金(分)
    0 分钱
    青青子衿 发表于 2021-7-26 05: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推荐
      经典著作,国学大师曹伯韩讲透国学堂奥

      口碑相传,国学爱好者的入门书

      这是一部让你轻松了解国学的极简经典巨著。国学大师曹伯韩,以贯通古今的视角,通俗通透的解读,带你了解国学堂奥: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世界学术、研读国学典籍的方法、魏晋时代的玄学,佛学与儒学……凡涉国学,曹伯韩都做了无遗漏的详解分析,让人豁然开朗。翻开本书,快速了解和掌握国学常识,汲取中国文化精髓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国学入门读物,曹伯韩以浅显通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金石考证、历史地理、艺术门类、先秦诸子、诗词文章、经学演变、佛学思想、理学流派及自然科学,作了全面的介绍。全书通俗流畅、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要点完备、条理清晰,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国学知识体系的框架,是国学爱好者的常备读物。

    作者简介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国学大师、语言学家,学识精湛、博古通今,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著有六部语言学专著以及20余部历史著作,影响深远。曾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汉字整理部副主任、汉字简化研究室主任,兼《中国语文》编委等职。本书是其代表著作,是了解国学的极简经典,有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国学常识,汲取中国文化精髓智慧,问世至今,不断再版重印,读者口碑相传。

    精彩书评
      类似的国学入门类书籍从近代以来还有不少,早的像章太炎、钱穆各有《国学概论》,近几年有刘兆祐《国学导读》、张衍田《国学教程》等等。论名气与识见,各位作者或许有高下,但论写入门书籍,我认为曹伯韩此书真正当得起“深入浅出”四字。
      ——豆瓣网友

      国学非中国人所能私有,他应当是世界学术的一部分……初步研究国学,不能作局部的精神研究,而应当涉猎各方面,作一全盘的鸟瞰。
      ——曹伯韩

      对于想了解国学、认识国学抑或想深入从事国学研究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青年学者 杨志军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理出一条思路,曹伯韩的《国学常识》是一种尝试。
      ——当代学者 李权兴

    目录
    编例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 3

    二 国学在清代 / 4

    三 国学的分科 / 6

    四 国学的派别 / 7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 9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 10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 11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 12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 13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 14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 19

    一二 所谓小学 / 20

    一三 六书 / 20

    一四 字形的演变 / 23

    一五 字义的演变 / 24

    一六 训诂学 / 25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 26

    一八 方言学 / 27

    一九 字音的变迁 / 28

    二〇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 29

    二一 双声叠韵 / 30

    二二 反切 / 31

    二三 四声 / 32

    二四 音韵学 / 32

    二五 字母 / 34

    二六 韵部 / 35

    二七 古音之推定 / 37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 41

    二九 殷墟发掘 / 42

    三〇 甲骨之学 / 43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 44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 45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 47

    三四 古物与古书 / 48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 53

    三六 版本之学 / 55

    三七 校雠之学 / 55

    三八 章句之学 / 56

    三九 目录之学 / 57

    四〇 图书分类法 / 58

    四一 辑佚及辨伪 / 61

    四二 类书及丛书 / 62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 64

    第五章 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 67

    四五 《易经》 / 68

    四六 《书经》 / 69

    四七 《诗经》 / 70

    四八 三礼 / 72

    四九 《春秋》 / 73

    五〇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 74

    五一 经之传授 / 75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 / 77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 78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 / 79

    五五 清代的经学 / 80

    五六 经学的扬弃 / 82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谓正史 / 85

    五八 正史的内容 / 87

    五九 编年史 / 88

    六〇 纪事本末 / 88

    六一 别史 / 89

    六二 政书 / 90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 / 91

    六四 学术史 / 92

    六五 史评 / 92

    六六 地理 / 94

    六七 历史哲学 / 95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 / 96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 / 97

    第七章 诸子

    七〇 诸子的学术派别 / 103

    七一 儒家 / 105

    七二 道家 / 107

    七三 墨家 / 108

    七四 别墨及名家 / 109

    七五 法家 / 110

    七六 兵家及其他 / 112

    七七 王充之学 / 113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 / 114

    七九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 115

    第八章 佛学

    八〇 初期的佛教 / 121

    八一 佛教的中国化 / 122

    八二 流传中国诸宗派 / 124

    八三 小乘诸宗 / 126

    八四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 127

    八五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 128

    八六 佛学与儒学 / 129

    八七 因明学 / 131

    八八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 133

    八九 现时佛学的趋势 / 134

    第九章 理学

    九〇 宋明理学的产生 / 139

    九一 周敦颐与邵雍 / 140

    九二 张载及二程 / 142

    九三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 144

    九四 陆象山与杨慈湖 / 146

    九五 浙东学派 / 147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 148

    九七 王阳明之学 / 148

    九八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 150

    九九 理学批判的发展 / 152

    一〇〇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 154

    第十章 诗赋词曲

    一〇一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 159

    一〇二 最早的诗总集 / 160

    一〇三 楚辞 / 161

    一〇四 赋 / 163

    一〇五 乐府 / 164

    一〇六 五言诗 / 165

    一〇七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 166

    一〇八 唐诗 / 168

    一〇九 李白、杜甫 / 169

    一一〇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 170

    一一一 词 / 171

    一一二 重要词人 / 172

    一一三 散曲 / 173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 177

    一一五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 178

    一一六 周秦汉的散文 / 179

    一一七 六朝文 / 181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 / 182

    一一九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 183

    一二〇 所谓古文义法 / 185

    一二一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 186

    一二二 八股文及对联 / 187

    一二三 文艺论评 / 189

    一二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 190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 戏曲的摇篮期 / 195

    一二六 戏曲的成长期 / 196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说 / 198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说 / 199

    一二九 清代的小说 / 201

    一三〇 宝卷、弹词、鼓词 / 202

    一三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 203

    一三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 204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 209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 / 210

    一三五 数学 / 211

    一三六 物理学及化学 / 213

    一三七 医学 / 214

    一三八 应用技术 / 215

    一三九 科学与迷信 / 216

    一四〇 艺术 / 216

    一四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 / 217

    一四二 音乐 / 220

    索引

    本书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所谓国学

    国学这个名词发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造。有人说,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申叔)氏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就是国学两个字的最初使用者。这是不是正确,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发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

    和国学相当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两个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选择精粹部分而抛弃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不甚妥当,改称国故。国故,就是本国文献的意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的文献总是可宝贵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国故范围里面去,这样看起来,国故这个名词总算是公平而完备了。但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只能够代表研究的对象,而不能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国故学的名称来代替它,最后又简化而称为国学。

    可是这个名称还不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都是可以作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实上外国也已经有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人了,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称,如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名词呢?而且对于具有种种内容的学术,为什么不加以个别的名称而必须采用笼统的总名称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

    但我们为了依从习惯,并且因为中国各科学术还没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学术融合为一的缘故,只得仍旧采用国学这个名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著作权保护声明|手机版|读知兔

    GMT+8, 2024-5-19 00:18 , Processed in 0.05570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