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兔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人教程】如何获得积分免费下载读知兔资源?如何发布出售帖赚金币?(新手发帖教程)社区基本操作指南(没混过论坛的新人必看)
查看: 1014|回复: 0
收起左侧

[纪实文学/传记] 《百年张家:张謇、张詧及后人鳞爪》[张光武][azw3][5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1:10
  • 462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四海五湖身

    Rank: 4

    金币
    14530 枚
    流量点
    406 点
    资金(分)
    0 分钱
    青青子衿 发表于 2021-7-31 07: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推荐

      百年张家,说尽实业救国艰辛历程;
      几代浮沉,窥探中华振兴沧桑巨变。
    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积贫积弱的中国内忧外患,备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丑条约之痛,志士仁人,前拥后继,共赴国难,悲壮激烈,可歌可书。其间,从通海大地走来的清末状元张謇,胸怀民生大计,弃官下海,开风气之先,与其兄长张詧,崛起于阡陌,披肝沥胆,毁家兴业,以民生大德为宗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影响及于当代。
      张謇、张詧弟兄穷尽一生弘扬民生、民智大业,不留锱铢余财遗子孙后代。张氏第二代中,有著书立传、弘扬父辈精神者,有振兴实业、羊蹄奋进者,有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者;第三代中,有人英姿戎装、奔赴民族救亡一线,有人在抗日战争壮烈殉国,有人兢兢业业、虽居高位仍庄敬自强;有人在平凡事业中默默奉献。本书作者成长与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七十年代的风雨蹉跎,见证了八十年代迄今的时代巨变,从“中国民企一家”第三代的视角,以亲历亲见亲闻,讲述这个百年家族在艰难时世中的前行履痕,求证“君子之泽,五十而斩”魔咒的破解之道。
    作者简介
      张光武,江苏南通人,张詧之孙,张謇侄孙。先后毕业于上海市育才中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70年起在上海市群建中学任教。1982年起在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任教。1988年进入民盟上海市委,先后任宣传部部长助理,副部长。九十年代赴巴黎第七大学和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进修。师从汉学家、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时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巴斯蒂夫人。2002年起主持民盟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至今。
    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为世界留下一个严峻的话题
    序二 百年张家,一脉清流
    序三 寻找张謇与张詧
    引子
    第一章 蛩蟨相依:兄弟创业之路
    木有其本
    干将发硎
    棠棣之华
    国产婆
    蛩蟨相依
    民生大业
    盐垦事业
    广开民智
    自治维艰
    慈善事业
    造福一方
    七十不稀
    两袖清风
    来有所自,去有所归
    第二章 自强不息:孝若伯伯和他的子女们
    孝若伯伯
    濠南别业的兄姐们
    非武姐姐和聪武姐姐
    融武哥哥和慎为侄
    柔武姐姐
    绪武哥哥
    第三章 瓜瓞绵延:我的父母、长辈、亲人
    城南忆旧
    张氏子孙
    父亲张敬礼
    外祖父徐乃昌
    母亲徐姮
    三嬢张敬庄
    四嬢和五嬢
    五叔张敬敷
    八姨和十姨
    母亲的逝去
    母亲与她的女儿们
    大哥张廉武
    生命中的柔情
    奶公韩耀泉
    清容阿婆
    小弄旧事
    皮匠摊
    第四章 我的人生
    尘封的岁月
    童年世界
    书与我
    星空里的一片云
    生命中的风景
    城市、街道和记忆
    离家最近的影剧院
    育才中学的老师们
    放歌威尼斯
    毕业照
    群建中学
    群建中学的同事们
    老校长赵国珍
    我应该感恩的人
    生命的舞蹈
    小院
    奥斯特里茨的回忆
    心灵的栖息地
    两位法国老师
    刘欢来了
    莫望巴黎,难忘巴黎
    那片风景,那个车站
    巴黎,此情终难忘
    下雨了
    生命之不可或缺
    我的编辑老师
    第五章 影响我人生轨迹的良师益友
    仁者谈家桢
    大智大爱:李国豪
    一代良师:李毓珍
    大道常道:张镜人
    爱在路上:张煦
    那年我写过的石筱英
    腊梅吐蕊怀芝晖
    美丽的童话故事
    上海女子程乃珊
    执着追求的李黎明
    草虫世界的潘君诺
    大巧若拙:赵冷月
    丕谟去了他最向往的地方
    坚守底线的张冠生
    行为世范翁曙冠
    生命的韧性
    附录一 第五代追梦人
    附录二 我家与民国女侠黄绍兰母女
    后记 “蛩蟨相依”的一生

    前言
      序一 为世界留下一个严峻的话题
      张梅颖
      光武新作《百年张家》问世,要我作序。我的心情,愉快中夹杂着感慨。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
      我识光武,始于工作。其时,我在民盟中央兼管宣传工作,他在民盟上海市委主持宣传工作。因工作缘故,与他的接触,对他的关注,逐渐增多。
      人之相知相交,能由工作、事业而始终,既是难得,又弥足珍视。
      光武对工作很执着,很投入,这种心态,使他和民盟中央宣传部、参政议政部、研究室、民盟中央网站、《群言》杂志社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建立了友谊。这种友谊,不掺杂质,简单,纯真,但可持久。
      光武主持上海民盟宣传工作,在他任期内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组织奖,他个人也连续三年获得优秀个人奖。光武的工作,同样获得了《群言》杂志社的认可,在2005年《群言》创刊二十周年之际,民盟上海市委被评为先进集体,光武则被评为全盟唯一的先进个人。
      春华秋实。眼见光武以自己的努力、专注和投入,以实绩实效获得价值认可,我也为之高兴。我想,以光武的性格为人,这应是他期望得到的最好褒奖了。相识贵相交,相交贵相识,这是我跟光武之间建立友谊的基础。
      光武写《百年张家》,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言,是由一种责任感驱使,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迫切感。他说,张謇、张詧,不特是张家人的张謇、张詧,也是海门人、南通人、天下人的张謇、张詧。对此,我是理解和认同的。
      张謇、张詧生于“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社会,以“先天下之忧而忧”“舍身喂虎”的超人勇气、魄力和毅力,以民生大德为宗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将家乡南通建成文化教育之乡、“中国近代第一城”,模范中国,影响及于当代。而张氏兄弟的精神和事业,其实代表了清末民初这一特定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一群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先行者的共同理想和抱负。中国社会的进步,正是因这些具有献身精神的热血志士的共同参与而益现光彩。慎终追远,毋忘来路。我想,这是光武写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张氏兄弟遗产丰沛,近三十年间学界著述蜂起,而光武之研究祖辈过往也逾三十年。其于《百年张家》出版前后问世的文章有《张謇和他的同时代人》《重读张謇》《张謇、李鸿章心结和张謇、翁同龢情结》《通海垦牧公司和张謇的民生理念》《张謇、张詧与中国近代教育》《张謇与蔡元培》《张謇误籍与科举功过》《张謇和徐乃昌》和《张謇与上海》等。
      这里,我想就《百年张家》中我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谈点看法。也就是光武在书中提出的:张謇、张詧弟兄倾其一生所得,用于民生大业,用于提升民智,用于发展教育和社会教化,用于被胡适称为“养活了几百万人”的盐垦事业,用于慈善,用于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却没有给自己、给家族和子孙后代留下锱铢余财。张謇对此的说法是:“皮肉心血,当委世界牺牲,不能复为子孙牛马。”正是出自这样的理念,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业绩,引发了学者的惊呼:“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
      张謇、张詧穷其一生,为世界留下一个严峻的现实话题:当人从穷人变成富人,当人创造了财富之后,他们会把财富用在哪里?用在哪些人身上?或者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下一步会怎样?
      今天重提企业家的社会良心,不能绕开张謇和张詧,也绕不开张謇和张詧。张謇和张詧用短暂生命架起的,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构筑人类整体利益之间的桥梁;张謇和张詧用短暂生命架起的,也是一个关于历史发展动因的答案。
      张謇和张詧的一生证明:作为社会个体,他们既在原有的社会结构下有所作为,同时又参与新的社会建构,他们的思考和行动,既受制于历史,又在创造新的历史。所以,可以认为,一个社会和人类整体的发展,正是取决于这个社会和人类整体中个体的集体自觉。这是当今经济界、企业界,也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光武要我写序,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充分信任,有如我之对他的信任。海内存知己,人间重真情。是为序。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自光绪九年(1883)从汉城军幕归里起,四祖父即与祖父及友人沈燮均等共谋家乡建设。其时通海乡民多以织布为生,久苦捐税繁重。四祖父、祖父乃谋减花布捐税,助乡民脱困,继之“散振平籴诸事,费出私财,不足则募,又不足则贷以继之”,又办通海滨海渔团以保护渔业。光绪十一年(1885),于家乡海门兴养蚕业,是为其民生事业之先声。同年,四祖父应顺天府乡试,高中第二名举,人称南元。
      光绪十三年(1887),四祖父随孙云锦由安庆至开封,规划黄河决口工程,乃拟《疏塞大纲》,对河道梳理做精辟分析,有理有据,虑前人所未虑,朝野称奇,为后来领衔全国水利之预演。光绪十四年(1888),四祖父先后掌赣榆选青书院兼修县志,掌太仓娄江书院兼修县志。光绪十九年(1893),继为崇明瀛洲书院山长。五年间,四祖父先后为三所著名书院山长,渐入教育之胜景。自1883年至1893年,时势大变,中国已处巨变前夜。变则进,不变则退,人因时变,四祖父思接中西,神游古今,天马行空,握文化转型智珠,求强国富民之途。其所欲所为者,为前人思所未逮,行所未及,更为常人匪夷所思。
      光绪二十年(1894),四祖父在曾祖父和祖父力促下参加甲午会试,终大魁天下。同年,曾祖父故世,四祖父丁忧回籍奔丧,本拟守制三年再谋起复。第二年4月,甲午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两亿五千五百万两(包括赎辽费三千万两)白银,清政府独立财政濒临破产。四祖父痛感“既成进士而父见背,不及视含殓,茹为大痛,国事亦大坠落,遂一意斩断仕进”。
      四祖父在日记中自明心迹:“吾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决心既定,四祖父张謇毅然辞官,兴办实业教育。状元下海经商从一而终者,四祖父为中国历朝历代第一人,盖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天下社稷苍生计,四祖父自觉责任愈巨,视野愈阔,乃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为己任,以民生、智民、强国为终生大业,断然决然,“舍身喂虎”。
      光绪二十二年(1896),两江总督张之洞正式札委四祖父经理通海一带商务,招集商股,在通州兴办纱厂。四祖父慨然受任,历史记载了他的壮言,“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振聋发聩;生命实录了他的壮行,状元下海经商,开一代风气之先;他立下的宏愿是“吾通因世界之趋势,知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业”。与张謇同时受委办厂者,陆润庠、丁立瀛。陆在苏州、丁在镇江,均设立商务局,招商办厂,抵制日货。未几,陆润庠在苏州办苏纶纱厂未成,回到北京做官去了。至于丁立瀛,在镇江办厂也是泥牛入海,惜乎无果。
      近人论事常不耐往深里细里思,都说当年状元下海,华丽转身,轻巧洒脱,此种观点实是不察前朝之情,不知前朝之事!须知,当年状元办厂,领先天下,“做官”变为“做事”,虽一字之别,相差何止千里,只能用八个字形容:步步艰辛,万难当头!有学者认为,四祖父办厂经商,居状元之身,“通官商之邮”,占尽先机,其实只是纸上谈兵,想尽当然。当年事实并不尽然。谓予不信,且看同期领命办厂之陆润庠,系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其与四祖父张謇同期办厂无果归京,仕途倒是一路顺畅,光绪庚子(1900)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西行途中,急命陆代言草制,先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乃贵为一品相国、帝师。还有丁立瀛,同治十年(1871)中进士(二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1895年公车上书大潮,真正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著作权保护声明|手机版|读知兔

    GMT+8, 2024-5-17 02:08 , Processed in 0.05645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