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兔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人教程】如何获得积分免费下载读知兔资源?如何发布出售帖赚金币?(新手发帖教程)社区基本操作指南(没混过论坛的新人必看)
查看: 1121|回复: 0
收起左侧

[社科/史哲/国学/军政] 《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姚大力][azw3][无损5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8:09
  • 462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四海五湖身

    Rank: 4

    金币
    15518 枚
    流量点
    406 点
    资金(分)
    0 分钱
    青青子衿 发表于 2021-8-2 02: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青子衿 于 2021-8-2 05:02 编辑
    内容简介
      结集于《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中的十四篇论文,写作年代前后相距近三十年,其中贯穿着同一种追问:如何从一部以汉文叙事的《元史》,去揭示出蒙元中国的制度成分及其文化所特有的多样性品格?
      蒙元政权在征服中原、继而君临全中国的过程中,由草原游牧帝国转变为一个以治理广袤的汉文化地区为重要任务的“帝国式王朝”。《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聚焦于在此期间蒙元政治体系所发生的变化,从皇权、权力中枢机构、官僚体系、刑法体系、官僚铨选制度、地方行政体系等方面,分别展开专题式的分析和论述。这一政治制度体系具有相当程度的“汉化”特征,但又不能简单地使用“汉化”概念来界定或概括它,其中保持着或变相保持着一些蒙古制度成分。
    作者简介
      姚大力,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特聘兼职教授。
      主要专业方向为蒙元史、中国边疆史地。
      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史地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
      1987至1991年任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
      1993至1995年、2005年分别在哈佛-燕京学社与哈佛大学、庆应大学作访问学者。
      先后发表论文及学术评论数十篇,部分结集为《北方民族史十论》、《读史的智慧》出版。
      曾参与《元朝史》(韩儒林主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元时期”(陈得芝主编)等断代史著作的编撰。
    目录
    版权信息
    《清华国学丛书》总序
    草原蒙古国的千户百户制度
    一 起源
    二 关于千户序列的研究
    三 内部结构
    四 千户百户内部的社会关系
    五 对蒙古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汗到合罕——兼论《元朝秘史》的成书年代问题
    论蒙元王朝的皇权
    一 引言
    二 双重身份:皇帝与大汗
    三 皇权与怯薛制
    四 主奴观念的泛化与皇权
    五 蒙元皇权与中国专制君权的演变
    从“大断事官”制到中书省——论元初中枢机构的体制演变
    元朝科举制度的行废及其社会背景
    一 元朝设科取士的最初尝试:戊戌选试及其失败
    二 元代前期科举长期停废的原因
    三 元朝设科取士概况
    四 略论元朝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论元朝刑法体系的形成
    一 弁言
    二 蒙古国时期中原汉地的刑法
    三 至元八年前的元朝刑法
    四 至元八年前的元朝刑法(续)
    五 元朝刑法体系的确立
    六 元朝刑法体系确立过程的特点和评价
    附论:“法司”的含义
    金泰和律徒刑附加决杖考*——附论元初的刑政
    蒙元时代西域文献中的“因朱”问题
    元仁宗与中元政治
    金末元初理学在北方的传播
    乃颜之乱杂考
    一 斡赤斤的份地
    二 忽必烈的出征路线
    三 不里古都伯塔哈与失列门林的地望
    四 乃颜之死及其宗教信仰
    关于元朝“东诸侯”的几个考释
    一 “东诸侯”中的“王及侯”
    二 札剌亦儿部的漠南游牧地
    三 乃颜的世系
    四 乃颜之乱史事补证
    五 “按只”的蒙古原名
    元辽阳行省各族的分布
    “混一图”与元代域外地理知识
    一 对“混一图”之陆海轮廓线的分析
    二 “混一图”中的南亚和东南亚

    前言
      《清华国学丛书》总序
      在现代中国,“国学研究”就其内容而言即国人对于中国文化之研究。中国文化有几千年连续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化的体系博大精深。经过百年来与外来文明的融汇,中国文化不断实现着新的发展与更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全球化浪潮冲击世界的今天,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华文明及其历史发展,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恢复建立,就是要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国学术的卓越发展,为重振清华大学中国文化研究的雄风而尽其努力。
      在清华的历史上,1925年曾成立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当时亦通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后因各种原因,在1929年停办。在短短的四年当中,毕业学生近七十名,其中后来成为我国人文学界著名学者的近五十人。清华国学研究院指导学生的教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先生,后被称为四大导师,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研究在当时代表了我国国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其教育人才的成就也成为我国近代教育史的一段佳话。
      关于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宗旨和精神,吴宓在《清华开办研究院之宗旨及经过》中明确地指出:“惟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此又本校研究院之异于国内之研究国学者也。”近代以来,“国学”概念的使用有不同的用法,吴宓的提法代表了当时多数学者的用法。后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研实践也显示出,清华国学研究院对“国学”和国学研究的理解,始终是把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教育的概念,明确国学研究的对象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以国学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则特别注重吸取当时世界上欧美等国研究中国文化的成果和方法。这表明,老清华国学研究院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本色,但从一开始就不是守旧的,而是追求创新和卓越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追求指向的不是限于传统的学术形态与方法,而是通向新的、近代的、世界性的学术发展。
      所以,这种求新的世界眼光,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得以取得如此成就和如此影响的根本原因之一。事实上,在20世纪20年代,在大学里成立国学研究的院所,清华并不是第一家,前有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2)、东南大学国学院(1924),后有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1926)、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28),尤其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成立早,人员多,在当时影响广泛,但最终还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后来居上,声望和成就超出于其他国学院所,成为现代中国学术史的标志。究其原因,除了王国维等人本身是当时我国国学研究冠绝一世的大师外,主要有二:一是清华国学研究院以中西文化融合的文化观作为基础,在中国文化的研究方面,沉潜坚定,不受激进主义的文化观念所影响;二是把国人的国学研究和世界汉学、东方学的研究连成一体,以追求创新和卓越的精神,置身在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研究前沿,具有世界的学术眼光。
      老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不可复制的,但它的精神和宗旨在今天仍然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今天的清华大学国学院,依然承续老清华国学研究院对国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我们也将以“中国主体、世界眼光”为宗旨传承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精神。“国学研究”是中国学者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的研究,必须突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但这种文化主体性的挺立,不是闭关自守、自说自话,而是在世界文化和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研究中确立起自己的地位。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力图秉承老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的精神,接续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人文研究的传统,参与新时期以来清华文科的恢复振兴,力求把“清华国学研究院”办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为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一个一流的国际化的平台。研究院将依托清华大学现有人文学的多学科条件,关注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的进展,内外沟通、交叉并进,既关注传统学术的总体与特色,又着重围绕中国哲学、中国史学、中国美学与文学、世界汉学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以高端成果、高端讲座、高端刊物、高端丛书为特色,为发展国际化的中国文化研究做出贡献。
      《清华国学丛书》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的几种高端丛书之一,丛书主要收入本院教授、访问学人的研究成果,及本院策划立项的研究项目成果。这些成果在完成之后,经过遴选而收入本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2011年1月

    精彩书摘
      十进位的军事编制形式存在于漠北及其毗邻地区的草原游牧社会,在蒙古兴起之前,至少已经有一千年断断续续的历史传统了。匈奴“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诸二十四长,亦各置千长、什长”(注:《史记》卷110,《匈奴列传》。)。汉代文献中有关匈奴“千长”的记载不一而足。甚至汉王朝为控制边疆的方便,似乎也在分布着隶属部众的近边地区,采纳了匈奴的这一官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秋,匈奴浑邪王降。汉廷分徙降者为五属国,置都尉、丞、侯、千人等官(注:《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张掖属国即有千人、千人官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匈奴右贤王犁污王南侵河西。张掖属国千长义渠王败之,射杀犁污王。汉廷因以黄金、良马赐之,并转封他为犁污王(注:《后汉书》卷33,《郡国志》五。《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严师古注:“千长者,千人之长。”)。这个属国千长义渠王,即“属国义渠胡之君长”(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排印本,页768,胡三省注。)。内田吟风认为,所谓“千长”,应当就是汉朝袭用的匈奴官名的意译(注:内田吟风:《匈奴史研究》,大阪,1953年,页52。)。这是十分可能的。
      匈奴的十进位军事编制,更直接影响到乌丸。乌丸至东汉时期,“始有千夫长、百夫长以相统领”(注:《三国志》“魏志”卷30,《乌丸传》注引《英雄记》所载袁绍《拜乌丸三王为单于版文》。)。柔然“北徙弱洛水,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注:《北史》卷98,《蠕蠕传》。)。它与此前漠北十进位军事编制传统,当亦有关。
      这种十进位的编制,它的功能,在当时主要是军事性质的。在上述游牧社会中,同时还存在着以氏族部落血缘外壳为形式的社会组织,由它来担当在政治、经济及其他方面协调社会生活的种种功能。以匈奴为例,统一在这个名号之下的,即“有数百千种”部族。一旦草原大联盟瓦解,它们就“各立名号”(注:《宋书》卷95,《索虏传》。),从而使人们更容易看到它的内部结构。“数百千种”之一的屠各部落的统治氏族,即挛鞮氏,是单于氏族。它与呼衍、须卜、兰、丘林等其他显贵氏族(注:内田吟风以为他们是屠各部落中的其他贵显姓氏,证据似嫌不足。见内田上引书,页75。),基本上以分封的形式各自统治着被他们慑服的大小隶属部落。根据司马迁的报导,除单于王庭以外,匈奴在汉初分为二十四大部,其中约有十数部分别领属于挛鞮氏,其余则受制于别的显贵氏族。迨至后汉,属于单于子弟而分领部落的,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等“四角”,或者再加上左、右日逐王,凡“六角”。其余异姓,则“各以权力优劣、部众多少,为高下次第焉”(注:《后汉书》卷119,《匈奴列传》。)。直到《晋书》叙述当日入塞内附的匈奴各部时,仍一举列出近二十个种类,说他们“以部落为类”;“皆有部落,不相杂错”(注:《晋书》卷97,《北狄传》。)。
      这就是说,在每一个这样的大部当中,统治的氏族并没有将隶属于它的诸部拆散后重新加以编组,而是仍然保留着其领属民的比较原始的氏族血缘外壳。西汉神爵年间,日逐王率小王将十二人、口万二千降汉。元朔五年汉军破右贤王王庭,掳其所统领的各部族君长十余人、男女万五千口。由此可大体窥见分封制之下诸部“不相杂错”的统治秩序(注:见内田上引书,页3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著作权保护声明|手机版|读知兔

    GMT+8, 2024-6-18 05:38 , Processed in 0.05040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